天气转凉时,看到狗狗蜷缩在沙发上发抖,总会忍不住给它盖上毯子;夏日炎炎,又担心它趴在地板上会中暑 —— 很多铲屎官都会纠结:狗狗到底更怕冷还是更怕热?其实,狗狗对温度的耐受能力并非一概而论,而是由品种、生理结构和环境适应力共同决定的,藏着不少有趣的 “温度秘密”。
从生理结构来看,狗狗的散热系统决定了它们对高温的耐受度更低。人类通过皮肤汗腺大量排汗散热,而狗狗的汗腺主要集中在脚垫,散热效率极低,它们主要依靠 “panting(喘气)” 来调节体温 —— 通过快速呼吸将热量从口腔和鼻腔排出。这种散热方式在低温或适中温度下有效,但在高温高湿环境中,空气湿度大会阻碍水分蒸发,导致热量无法及时散发,很容易引发中暑。狗狗的正常体温在 38-39℃之间,当体温超过 40℃时就可能出现中暑症状,表现为呼吸急促、流口水、精神萎靡,严重时会抽搐昏迷,甚至危及生命。相比之下,狗狗的防寒能力更强,它们的毛发分为外层粗硬的护毛和内层柔软的绒毛,绒毛像天然的保温层,能锁住体温;寒冷时狗狗还会收缩血管减少体表热量流失,甚至通过蜷缩身体减少散热面积。
品种差异是影响狗狗 “怕冷还是怕热” 的关键因素。雪橇犬类如哈士奇、阿拉斯加,是为寒冷极地环境进化而来的 “抗寒专家”:它们拥有浓密的双层被毛,内层绒毛厚实,外层护毛防水防雪,即使在 - 20℃的低温下也能自如活动,但在气温超过 25℃的环境中就会酷热难耐,容易出现中暑风险。相反,短毛犬如吉娃娃、灵缇,或是无毛犬如中国冠毛犬,几乎没有抗寒能力:它们的毛发稀薄,皮肤直接暴露在空气中,低温环境下热量流失快,气温低于 10℃就可能瑟瑟发抖,需要穿衣服保暖。还有一些 “中间型” 品种如金毛、拉布拉多,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,但极端高温(超过 35℃)或极端低温(低于 0℃)仍会让它们感到不适。值得注意的是,幼犬和老年犬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弱,无论怕冷还是怕热的品种,在极端温度下都需要额外呵护。
不同季节的表现能直观反映狗狗对温度的偏好。夏季时,狗狗会主动寻找阴凉处、趴在地板或瓷砖上降温,甚至把肚皮贴在地上 —— 因为腹部毛发较薄,能通过接触凉感物体散热;它们会减少活动量,避免剧烈运动带来的热量积累。如果强迫狗狗在正午高温时外出遛弯,很容易导致中暑。冬季时,抗寒品种的狗狗会更活跃,甚至喜欢在雪地里奔跑玩耍;而怕冷的短毛犬会主动靠近暖气、壁炉,或钻进主人的被窝取暖,外出时会缩着脖子、脚步加快,甚至拒绝出门。不过,有些狗狗在冬季会出现 “毛发厚重却依然怕冷” 的情况,这可能是因为长期养在温暖室内,毛发的防寒功能逐渐退化,突然到室外就会不适应低温。
判断狗狗 “冷热” 需要结合行为信号和环境温度,而非主观臆断。当狗狗出现这些表现时说明它很热:持续喘气且呼吸声粗重、舌头伸得很长、脚垫出汗变湿、频繁喝水、拒绝进食;此时应立即移至阴凉处,提供清凉饮用水,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帮助散热,但切忌用冰水直接降温,以免刺激血管收缩反而阻碍散热。当狗狗出现这些信号说明它很冷:身体蜷缩、四肢收紧、发抖、不愿离开温暖区域、走路时抬脚(避免脚垫接触冰凉地面);此时应给它穿上合适的衣服,提供温暖的窝垫,外出时缩短时间,返回后让它慢慢回暖,不要立即靠近高温热源。
其实,狗狗既怕冷也怕热,只是对高温的耐受上限更低,风险也更高 —— 每年夏季都有因中暑去世的狗狗,而因寒冷致命的情况相对少见。作为主人,需要根据自家狗狗的品种、年龄和健康状况,在不同季节采取针对性措施:夏季避免高温时段外出,遛狗选择早晚凉爽时,外出带足饮用水;冬季给短毛犬穿保暖衣物,遛狗时注意防风,回家后检查脚垫是否冻伤。了解狗狗的温度需求,才能让它们在舒适的环境中健康生活,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,都能活力满满地陪伴在我们身边。